目錄
【概述】
【尋根溯源】
【發展歷史】
【藝術特色】
【入門三步說】
【種類】
【唱片廠牌】
【北京國際爵士音樂節】

【概述】
  爵士樂,一種起源於非洲的音樂形式。在不到一個世紀的時間內,這種名叫爵士樂的音樂,具有顯著美國特色的音樂從默默無聞、起源於民間的音樂發展成為美國本土產生的最有份量的藝術種類。如今在全世界幾乎每個角落都有人聆聽和演奏它,爵士樂以多種形式呈現出繁榮景象,從根源布魯斯、拉格泰姆(Ragtime),經過新奧爾良爵士樂到Dixieland爵士樂、搖擺樂、主流爵士、比波普、現代爵士到自由爵士及電子爵士。令人驚異的不是爵士樂以如此眾多的形式出現,而在於其每一種形式都相當重要,都保持了自己的特色及獨具的魅力而流傳至今。如果要欣賞各種爵士樂,體會個中種種樂趣,就不能不需要擁有開放的態度,相容並聽。

【尋根溯源】
  爵士樂由民歌發展而來,有多種源頭,不易仔細考證。19世紀期間音樂是美國南部種植園黑人奴隸們表達自我生活和情感的重要手段。從19世紀末開始,爵士樂以英美傳統音樂為基礎,混合了布魯斯、拉格泰姆及其它音樂類型,是一種“混血”的產物。美洲的黑人音樂保存了大量非洲特色,節奏特色明顯,而且保留了集體即興創作的特點。這種傳統與新居住地的音樂——大部分是聲樂——結合起來,結果誕生的不僅僅是一種新的聲音而是一種全新的音樂表達形式。
  最有名的非洲—美洲音樂是宗教性的。這些優美動人的歌曲白人也聽,不過比鄉村黑人教堂裡演唱的這類歌曲多一分上流社會的味道。今天人們所知道的福音音樂(gospel music)更準確地說是反映了早期非洲裔美洲人的情感力量及旋律感,而不是對二十世紀起初十年中著名的Fisk Jubilee Singers的音樂中宗教性的繼承。
  其它早期的音樂形式包括可以追溯到蓄奴制時代的做工歌曲、兒歌及舞曲,這些都成為重要的音樂遺產,特別要考慮到在當時的制度下,音樂活動受到相當嚴格的限制。

【發展歷史】
  布魯斯的誕生 在蓄奴制被廢,黑奴得到解放以後,非洲—美洲音樂的發展很快。軍樂團所棄用的樂器加上新獲得的遷徙自由形成了爵士樂的根底:銅管樂、舞曲、布魯斯。 布魯斯作為一種音樂形式看似簡單,實際可以有幾乎是無窮的變化,一直是任何一種爵士樂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它成功地保持了自身獨立的存在。可以說如果沒有布魯斯就不可能有今天的搖滾樂。簡單說明一般布魯斯的特點就是:它以每八或十二小節為一個樂段的音樂所組成,歌詞緊密,它的“憂鬱(藍色)”特色產生的原因是將音階中的“mi”音及“si”音降了半音。實際上,布魯斯是作為與宗教音樂相對應的一種世俗音樂形式。
  銅管樂隊和拉格泰姆 到了十九世紀八十年代後期,在美國絕大多數南部城市內,都出現了黑人銅管樂隊、舞曲樂隊及音樂會樂隊。與此同時,美國北部的黑人音樂傾向於歐陸風格。在該時期,拉格泰姆(Ragtime)開始形成。雖然拉格泰姆主要是在鋼琴上彈奏,但是一些樂隊也開始演奏它。拉格泰姆的黃金時代大約是在1898年到1908年,但它的時問跨度實際很大,影響綿延不絕。最近,它又被發掘出來,新的"拉格泰姆"特徵是旋律迷人,大量使用切分音,但它的布魯斯因素幾乎蕩然無存。拉格泰姆與早期爵士樂聯繫密切,但可以肯定的是拉格泰姆節奏較為穩定。
  拉格泰姆最有名的作曲家是Scott Joplin(1868-1917)。其他有名的拉格泰姆大師包括James Scott、Louis Chauvink Eubie Blake(1883-1983)、Joseph Lamb等,其中後者雖然是白人,然而他完全吸收了這種音樂形式的內涵。
  進入爵士時代 拉格泰姆,特別是淡化爵士色彩的通俗風格,其娛樂物件是中產階級,為正統音樂人士所不喜。爵士最早出現在19世紀末期,但當時還不叫“爵士”(Jazz),它最初被稱為Jass,首先出現在美國南部城市黑人工人居住區內。和拉格泰姆一樣,爵士樂最初也是作為舞曲出現的。最早成為早期爵士樂同義詞的城市是新奧爾良,這種說法有幾分真實,但也有幾分誇大。
  新奧爾良:爵士樂的搖籃 新奧爾良在爵士樂誕生及發展過程中扮演了一個關鍵的角色。在這裡,對爵士樂早期的歷史研究及記錄比在其它地方都進行得更加深入。在1895年到1917年這一段時間裡,新奧爾良的爵士樂比起其它地方可能是種類更多、更好,但這絕不意味著新奧爾良是產生爵士樂唯一的一個地方。在每一個有相當數量黑人聚居的美國南部城市所產生的音樂都應被視為是早期爵士樂的一種。如在孟菲斯就出現了W.C.Handy(1873-1958)這樣一位布魯斯作曲家和搜集者。其它城市還有亞特蘭大、巴爾的摩等。
  當時的新奧爾良顯得卓而不群得益於其非常開放及自由的社會氛圍。不同信仰及不同種族的人可以相互聯絡,因此在這種容易溝通的環境下的音樂傳統十分豐富,有法國的、西班牙的、愛爾蘭的及非洲的。這樣,新奧爾良成為孕育爵士樂的肥沃土壤就一點也不奇怪了。
  如果說新奧爾良是爵士樂誕生之地的這種說法雖有誇大,但還不失幾分真實的話,那種關於爵士樂是誕生於紅燈區的說法則完全是胡說八道。雖然新奧爾良的確曾經使娼業合法化並因此產生了幾座全美國最精緻和有品位的“運動屋”,但是在這些地方所演奏的音樂如果有也只是鋼琴獨奏而已。實際上,人們第一次聽到爵士是在與此頗不相同的場所。
  當時,新奧爾良引人注目的是有許多社團及兄弟會式的組織,它們大部分資助或雇傭一支樂隊以在不同的場合——如室內或室外舞會、野餐會、商店開張儀式、生日或周年紀念派對上演奏。當然,演奏爵士樂也是葬禮隊伍行進的一個特色,一直到今天還是這樣。根據傳統,樂隊集合在教堂門口,演奏著莊嚴的進行曲及悲傷的聖歌,帶領著葬禮隊伍向著墓地徐徐前進。在回來的路上,人們的步伐加快,輕快的進行曲和拉格泰姆代替了挽歌。這種列隊行進總是能吸引很多人觀看,在爵士樂的發展上有重要意義。那些小號手及單簧管手們就是在此時一展其創造天分,而鼓手們也打出了富於節奏性的節拍,這成為使拍子變得"搖擺"的基礎。一般地說,爵士樂都是二拍子的,每小節兩拍或四拍。這種二拍子的節奏背景在低音部始終存在,使得爵士樂有一個穩定的、規律的節奏基礎。在節奏性低音的上方,則是重音位置不規則的旋律、和聲和對位聲部,它們慣常使用的切分音效果與規律的低音聲部之間形成了強烈的對比。

【藝術特色】
  在爵士樂的曲調中,除了從歐洲傳統音樂、白人的民謠和通俗歌曲中吸取的成分之外,最有個性的是“布魯斯音階”(關於這種音階的結構,我們將在有關布魯斯的部分專門介紹),而爵士樂的和聲可以說是完全建立在傳統和聲的基礎之上,只是更加自由地使用各種變化和絃,其中主要的與眾不同之處,也是由布魯斯和絃帶來的。
  爵士樂在使用的樂器和演奏方法上極有特色,完全不同於傳統樂隊。自“爵士樂時代”以來,薩克斯管成為銷售量最大的樂器之一;長號能夠奏出其他銅管樂器做不到的、滑稽的或是怪誕的滑音,因而在爵士樂隊中大出風頭;小號也是爵士樂手偏愛的樂器,這種樂器加上不同的弱音器所產生的新奇的音色以及最高音區的幾個音幾乎成了爵士樂獨有的音色特徵;鋼琴、班卓琴、吉他以及後來出現的電吉他則以其打擊式的有力音響和演奏和絃的能力而佔據重要地位。相反,在傳統樂隊中最重要的絃樂器(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的地位相對次要一些;圓號的濃鬱音色在管弦樂隊中是很迷人的,但是對於爵士樂隊來說,它的氣質太溫順了,幾乎無人使用。在管弦樂隊中,每件樂器在音色和音量的控制上都儘量溶入整體的音響之中,在爵士樂隊中卻恰恰相反,樂手們竭力使每一件樂器都“站起來”。
  樂隊的編制很靈活,最基本的是兩個部分——節奏組與旋律組。在早期的爵士樂隊中,節奏組由低音號、班卓琴和鼓組成,後來,低音號和班卓琴逐漸被低音提琴和吉他所取代,鋼琴也加入進來。在30年代,興起一種舞曲樂隊,當時稱為“大樂隊”,它有三部分組成:節奏組、銅管組和木管組。節奏組使用的樂器仍然是低音提琴、吉他、鋼琴和鼓;銅管組常見的編制是三支小號和兩支長號,但這個數目並不固定;木管組通常由四五支薩克斯管組成,每個人都兼吹單簧管或是別的木管樂器,如果編制是五支薩克斯管,一般是兩支中音、兩支次中音、一支上低音。還有一種商業性的(有時也稱為“甜美型”、“旅館型”等等)的樂隊,編制與“大樂隊”差不多,但薩克斯管往往全部用次中音的,木管組會較多地使用其它的樂器(如長笛、雙簧管),有時還加上三四個小提琴,在商品錄音帶中經常可以聽到這類樂隊的音響。
  與傳統音樂比較而言,爵士樂的另一大特徵是它的發音方法和音色,無論是樂器還是人聲,這些特徵都足以使人們絕不會將它們與任何傳統音樂的音色混淆。這些特殊之處大多來源於用樂器或人聲對美洲黑人民歌的模仿。如果我們有機會聽到真正的黑人田間歌曲和靈歌,就會發現那些由粗嘎到圓滑、由窒悶到響亮、由刺耳到柔美、由野蠻到抒情的大幅度的變化是多麼地富有特色、動人心魄。而在爵士樂中,更加入了非歌唱的吼聲、高叫和呻吟,突出了這種感覺。除此以外,特殊的演奏和演唱技巧也是造成特異效果的重要手段,在這些技巧中最常用的是不同於傳統觀念的顫音。我們知道,所謂顫音是音高(有時也可能是力度)的有規律的變化造成的;比如小提琴上的揉弦,就是利用這種變化而產生富有生命力的音響效果。
  爵士樂中的顫音是有變化的,變化的方向一般是幅度由窄到寬,速度由慢到快,而且常常在一個音臨近結束時增加抖動的幅度和速度,更加強了這種技巧的表現力。同時,在一個音開始時,爵士樂手們會從下向上滑到預定的音高,在結束時,又從原來的音高滑下來。所有這些變化都是無法用樂譜來詳細記錄的,有經驗的爵士樂手都熟練地掌握了這一類的方法、尤其是這種觀念,他們可以根據不同的旋律或伴奏音型將這些效果“製造”出來。因此可以這樣說:由於即興的傳統和技巧的個人發揮,爵士樂是由作曲家和樂手共同創造的。受過傳統教育的音樂家之所以很難表演爵士樂,就是因為他們沒有培養出這樣的特殊的音樂觀念。如果我們細心地比較一下真正的民間歌手和受過正規訓練的歌手演唱同一首民歌的差別,對此中的含義就會有一個更直觀的概念。
  從爵士樂誕生之初,它就吸引了眾多的轉業作曲家。1920年,美國指揮家保羅•懷特曼組織了一支著名的樂隊,將改編的爵士樂作品帶進了音樂廳。這種新潮流引起了許多“嚴肅”的爵士樂愛好者的激烈反對,然而,正是從這以後,爵士樂在美國和歐洲家喻戶曉,受到廣泛的歡迎。格什溫的《藍色狂想曲》在這時誕生,為這部作品配器的人就是懷特曼樂隊的作曲家格羅菲。按照手稿上的記錄,寫這部作品只用了三個星期,演出後幾乎是立即引起轟動。歐洲作曲家也有許多以爵士樂為基礎或是受爵士樂影響的作品,例如:德彪西的鋼琴曲《醜黑怪步態舞》(1908)、《遊吟詩人》(1910)、《怪人拉維納將軍》(1910);拉威爾的小提琴奏鳴曲中的慢樂章(布魯斯);斯特拉文斯基的《11件獨奏樂器的雷格泰姆》(1919)、《士兵的故事》(1918)、《黑木協奏曲》;欣德米特的《室內樂第一號》(作品24,無調性)和鋼琴組曲(1922)。

【入門三步說】
  在當代中國,廣大愛樂者有著極大的自由來欣賞自己感興趣的音樂,而爵士樂無疑已經成為越來越多的愛樂者關注、喜愛甚至癡迷的一個音樂大類。與古典音樂相比,爵士樂與生俱來的平民化血統使它更加貼近普羅大眾,連引車賣漿之流都可以親近它,酒吧飯館處處可聞其聲,而與搖滾樂等當代流行音樂相比,爵士樂又似乎有著更為深邃的情感以及更為深沉與蘊蓄的表現形式,或輕搖款擺,或重拍如磐,自有醉人妙處。比古典音樂“俗”,比流行音樂“雅”——爵士樂這種寓雅於俗、以俗見雅的“中間化”特點,使得它能夠輕易羅致包括眾多古典音樂迷和流行音樂迷在內的廣大受眾,而在當代中國,爵士樂欣賞熱潮正是方興未艾。
  老實說,爵士樂聽得愈多,我就愈感到自己的孤陋寡聞、知識淺薄——爵士樂生息百年,流派眾多,名家無數,佳作紛呈,窮盡餘生數十載亦不能聽完呵!爵士樂是個不折不扣的音樂寶庫,其內容之廣博其流派之繁盛實在是不能盡數。 正因為爵士樂浩瀚如海洋,所以,初聽爵士、尚待入門的讀者朋友還須找到合適的方法,從要處著眼入手,最終才能登堂入室、窺其秘奧。
  第一步、泛聽 學過外語的朋友都知道什麼是“泛聽”。我把“泛聽”這個詞借用過來,意思是說朋友們在剛開始接觸爵士樂的時候完全可以讓自己的精神與注意力分散一些,可以一邊幹其他事一邊有一搭沒一搭地聽爵士樂,稍微領略一下作品所內含的情感、精神以及表層特點(如編曲配器、節奏特點、音階特點等),稍有所得即可,不必正兒八經地專心去聽。
  在“泛聽”的內容選擇方面,以那些在創作、編曲和演繹方面比較傳統的爵士樂名曲為宜,特別是那些被稱為“STANDARD”(標準曲)的經典作品,而且最好是大師名家們的演繹版本。這些作品可以令初聽者相當真切、鮮明地感知到爵士樂區別於其它音樂種類的那些固有的節奏與和聲特點。朋友們可以請身邊的老牌爵士樂迷和唱片藏家推薦一些經典錄音給自己欣賞“泛聽”。
  第二步、泛讀 “泛聽”可以使朋友們對爵士樂這個音樂門類有個大致、粗略的直覺瞭解與感悟,而在“泛聽”之後就必須“泛讀”了!朋友們可以把您自己能夠找到的並且有真知灼見的講述爵士樂歷史、分類、名家、名作等各方面知識的書籍和文字(包括網路上的)都拿來閱讀,不用追求深入研究,只要有一定程度的瞭解和掌握就行了,涉及面越廣越好。
  當然,“泛讀”並不表示建議您見書就讀,因為現在國內的爵士樂鑒賞類書籍雖然種類不少,但其中實在是良莠不齊、品質參差,要閱讀的話必須有所甄選才行。如果您身邊有資深的爵士樂迷能夠向您推薦相關的書籍和文章就更好了,這樣可以使你少走很多彎路,在閱讀相關書籍和文章的時候,您應該盡可能地找來相關的名家名曲經典錄音聽聽,以所聽映證所讀,使自己從文字中讀到的資訊能與自己從錄音中聽到的音樂資訊掛上勾來,這樣一來,您自己就會對爵士樂方方面面的知識具有從感性到理性又從理性回歸感性的初步瞭解,到此時,您可以說已經是“一隻腳跨進門檻”了!
  第三步、精聽 在泛聽、泛讀之後,您應該對爵士樂的方方面面有了大體而粗略的理性瞭解與感性認知,而要想“登堂入室”、真正入門,您還必須繼續下一步,那就是“精聽”。
  與“泛聽”的“心不在焉”、注意力分散、淺嘗輒止不同,“精聽”就必須心無旁騖、精神集中、深入琢磨了!到這個時候,朋友們就應該更有針對性地找來一些精彩的爵士樂錄音,認真深入地聆聽分析一些細節,包括曲式、編配特點、節奏與和聲特點、爵士樂特色技巧(比如SCAT擬聲歌唱、切分演奏、重拍、即興等)、爵士樂特色樂器(比如電顫琴和電風琴,還有低音提琴、薩克管等樂器的大量使用)等等。在選擇錄音的時候,當然還是以大師名家的名演錄音為宜,既要聽著名的專輯也要聽編得不錯的那些精選“拼盤”唱片。考慮到爵士樂最偉大的生命力在於現場表演時的自由即興,朋友們還可以選擇更多的名家演出現場錄音來聽,聽其中的即興華彩,聽其中樂手們的獨奏與合奏細節,聽其中從主題沿襲到即興變奏的過程。在這樣的有選擇聆聽當中,朋友們當然還可以輔以大量的文字閱讀,以説明自己提高認識。
  經過上述爵士入門三步之後,相信朋友您已經對爵士樂有了一定的瞭解和掌握,在欣賞爵士樂的實踐中也已形成自己的獨到方法。到這個時候,您就可以讓自己自由一些了,不拘流派,不限類型,可以隨意地廣聞博聽,也可以隨意地閱讀學習。這樣一來,您不止是“登堂入室”,還必定會有更多的心得收穫呢!

【種類】
  藍調(Blues) 藍調音樂的產生是為了抒發演唱者的個人情感,顧名思義,這種音樂聽起來十分憂鬱(Blue)。這種以歌曲直接陳述內心想法的表現方式,與當時白人社會的音樂截然不同。藍調音樂最重要的作曲家即是W. C. Handy,這位1873年出生於美國阿拉巴馬州的“藍調之父”,創作了許多知名的藍調音樂,例如:St. Louis Blues、Yellow Dog Blues、Aunt Hagars' Blues、The Memphis Blues、Beale Street Blues。
  繁音拍子(Ragtime) 是一種採用黑人旋律,依切分音法(Syncopation)迴圈主題與變形樂句等法則,結合而成的早期爵士樂,盛行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其發源與聖路易士與紐奧爾良,而後美國的南方和中西部開始流行,它影響了紐奧爾良傳統爵士樂的獨奏與即興演奏風格。繁音拍子後來發展成結合流行音樂、進行曲、華爾滋與其他流行舞蹈的型式,因此繁音拍子的歌曲、樂器管弦樂隊編制的曲目陸續出現,它不但在黑人樂手與樂迷間流行,也被美國白人中產階級所接受。
  新奧爾良傳統爵士樂(New Orleans Traditional Jazz) 這種樂風的組成元素,就如同美國是一個民族文化大融爐那般複雜、多元化,它包括:藍調、舞曲、進行曲、流行歌曲、讚美詩與碎樂句(Rags)等音樂元素,以對位元元法(Countpoint)與繁音拍子的切分音法等主體性音樂創作為動力元素,結合大量獨奏、即興裝飾性演奏與改寫旋律核心為要件所展現出來的音樂體系。紐奧爾良傳統爵士樂隊以小型團體為主,演奏主旋律的樂器是:短號、黑笛、薩克斯風與伸縮喇叭;伴奏樂器則有:大號、班卓琴、貝斯(常以撥奏為主)、小提琴、鼓和鋼琴。它們經常多部同時進行對位元吹奏,製造出一種熱鬧、歡樂氣氛。
  ODJB (The Original Dixieland Jazz Band) 這是歷史上第一個在1917年灌錄爵士樂唱片的白人五重奏樂團,它的五位元元原始成員全部出生在紐奧爾良:Nick LaRocca(領導人、短號)、Larry Shield(豎笛)、Eddie Edwards(伸縮喇叭)、Tony Sbarbarl(鼓)和Henry Rags(鋼琴)。ODJB在芝加哥逐漸竄起後轉到紐約發展,並在當地造成轟動。但是缺乏創造力、只迎合大眾口味的樂風,很快的遭到新一輩天才爵士樂手們的挑戰,並於20年代中期解散,走進爵士樂的歷史。
  狄西蘭爵士樂(Dixieland) 這是1917-1923年間,在新奧爾良與芝加哥等地的爵士好手發展出來的早期爵士樂風,它也是紐奧爾良傳統爵士樂的一個分支。Dixieland的英文原意是軍隊露營之地“Dixie's Land”,因此可想而知它與進行曲等音樂有關。這種風格的取材大都來自藍調、進行曲,與當時的流行音樂,甚至某樂曲的某一小樂段,都可以拿來加以延伸、推展,這便是即興演奏的濫觴。有的爵士樂歷史學者將“白人”樂手演奏的“New Orleans Traditional Jazz”稱為狄西蘭爵士樂;而黑人演奏的“NewOrleans Traditional Jazz”則稱為紐奧爾良傳統爵士樂。
  大樂團(Big Band) 大樂團時代大約是起源於20年代中後期,以艾靈頓公爵( DukeEllington)、貝西伯爵(Count Basie)、班尼固德曼(Benny Goodman)等人為主的爵士樂風格,它不只興盛於30年代中期的搖擺樂時期,40年代中期的咆哮樂、50年代的酷派爵士樂及改良咆哮樂、60年代的自由爵士樂、70年代的爵士/搖滾融合樂,乃至80年代的新咆哮樂中,都找得到它的蹤跡。大樂團的編制一般在10人以上,涵蓋3支以上的小喇叭、2支以上的伸縮喇叭、4支以上的薩克斯風及貝斯、吉他、鼓和鋼琴等伴奏樂器,透過這個大型組織,演奏各種爵士樂風的曲目。
  搖擺樂(Swing) 最早起源於1930年前後,在1935-1946年間達到巔峰,其中最能代表這個樂風的則是「搖擺樂之王」班尼固德曼所領軍的六重奏(Benny GoodmanSextet)。20年代中後期,爵士大樂隊在美國各主要都市的夜總會、舞廳等場所大受歡迎,許多年輕樂迷都被吸引到此地玩樂,因此需要更多適合跳舞的音樂,來滿足蜂擁而至的年輕人與中產階級。搖擺樂後來隨著艾靈頓公爵大樂團的腳步,演變成為歌舞表演的伴奏樂隊和演奏會音樂(如:艾靈頓公爵每年定期在卡內基音樂廳演出);搖擺樂因適合於跳舞,每小節有四拍,因此又被稱為「四拍子爵士樂」。
  咆哮樂(Bebop or Bop) 以字面上看,咆哮樂是一種吵雜喧鬧的爵士樂,它的英文原名Bebop、Bop或Rebop在40年代初期萌芽時都有人使用,Rebop可能源自拉丁美洲一些樂隊吹奏的曲目“Arriba”(哭叫的),但現在已無人使用了。咆哮樂是一種反叛性的爵士樂,它不只承襲紐奧爾良爵士樂與搖擺樂的傳統音樂元素,並在創作概念上創新、突破和革命。它最重要的特質是在於強調高度變化、富層次感的節奏部,同時,咆哮樂手也發明新的和聲,以更自由寬廣的空間,發揮音樂上的潛力與創造力。咆哮樂的的代表人物是Charlie Parker、Dizzy Gillespie、Thelonious Monk等人,早期以小型爵士樂團為主流,後來也有大樂團的演出。
  酷派爵士樂(Cool Jazz) 一般而言指1949-1950年間,由小喇叭手邁爾士大衛斯(Miles Davis)所領導的九重奏為Capitol唱片公司灌錄的專輯《Birth of the Cool》所代表的樂風,它的誕生使主流爵士樂風,從咆哮樂風的“熱”,轉向另一個反方向酷派樂風的“冷”,這是一種180度大逆轉的歷史性發展。酷派爵士樂代表一種內斂自省的情感,它是一種輕柔、清涼與抒情的含蓄情愫;它的音色不如一般銅管器那樣亮麗奪目,取而代之的是柔和優美。若說咆哮樂是代表熱情奔放,那麼酷派爵士樂就是內斂自省。 簡而言之,酷派爵士樂是對咆哮樂的反抗與檢討,同時也喚醒美國西岸一些白人樂手的自覺運動,形成一股新興的爵士樂潮流-西岸酷派爵士樂(West Coast Cool Jazz)。而酷派爵士最著名的作品,即是邁爾士大衛斯五重奏的“KIND OF BLUE”。改良咆哮樂(Hard Bop) 50年代中期,當很多人對平淡無力、讓人昏昏欲睡的酷派爵士樂感到疲倦時,一度曾經失勢,並趁機捲土重來的爵士勢力改良咆哮樂正式誕生。改良咆哮樂是一種激烈緊張、困難演奏的爵士樂風格,它的代表性樂手和團體是:鼓手亞特布萊基(Art Blakey)領導的五重奏“爵士信差”(The Jazz Messengers)和MaxRoach的“Clifford Brown”五重奏。也有人把“Hard Bop”譯成“硬式咆哮”。改良咆哮樂有較和諧的音調、較明確易懂的旋律、較少的即興獨奏,並且加入大量的藍調、教堂聖樂和聲,尤其更強調鼓的節奏脈動。50年代後期,改良咆哮樂發展成二個支派:與靈魂、福音音樂結合的“靈魂爵士樂”(Soul-Jazz);而結合節奏藍調、搖擺樂、靈魂音樂的一派,則成為“放克爵士樂”(Funk)。
  自由爵士樂(Free Jazz) 此樂風是以創始人Ornette Coleman在1960年灌錄的專輯《Free Jazz》為名,同期的代表人物包括Cecil Taylor和Albert Ayler等人,後期的宣導人則是約翰柯川(John Coltrane)。自由爵士樂是捨棄在它之前的爵士樂和絃結構,重新建立自己一套鬆散、自由的集體即興演奏方式的音樂型態。它不照本宣科,不重覆疊句和變化不定的進行速度,如此展現出的音樂風格常夾雜著人聲的哭號、小喇叭或薩克斯風的樂器悲鳴。自由爵士樂的誕生有其政治上與種族上的背景因素,因為它曾是黑人爭取人權與自覺運動的戰歌,因此與60年代初期黑人民權運動息息相關。
  搖滾爵士樂與融合爵士樂(Jazz-Rock & Fusion) 60年代中期,搖滾樂天王“批頭四”受到樂迷的熱烈歡迎,並逐漸侵蝕爵士樂的江山。在無法抵擋這股強大的新音樂潮流,並挽救日漸走入死胡同的爵士音樂,邁爾士大衛斯(Miles Davis)就以加入搖滾樂作為策略,推出2張結合搖滾樂節奏、電子樂器和爵士樂的成功專輯《In A SilentWay》、《Bitches Brew》,為爵士樂開啟一個色彩繽紛的嶄新大門,透過這扇大門,所有的音樂素材都能被融合在一起。隨著Miles Davis所代表的搖滾爵士樂風開啟之後,隨之而起的就是所謂的“融合樂”(Fusion),直到80年代所有有關此類型風格的爵士樂,被稱為搖滾融合爵士樂(Jazz-Rock-Fusion)。
  新咆哮樂與後現代咆哮樂(Neo-Bop & Post-Modern Bop) 80年代,除了融合爵士樂與一息尚存的自由爵士樂之外,爵士音樂的發展,似乎已到了強弩之末的地步,欲振乏力的爵士樂已經失去它原有的焦點與重心。面對一個每一種音樂型態都被先輩們探涉過的局面,讓80年代的爵士樂手們只能重新回到過去,從經典爵士樂中找尋新的題材和創造靈感。在這一波風潮中,以小喇叭手溫頓馬沙利斯(Wynton Marsalis)為首的回規傳統熱潮中:一個以咆哮樂風為基調,有紐奧爾良爵士樂、搖擺樂與靈魂樂色彩,高度強調演奏技巧與典雅旋律的所謂“新古典主義”或“新咆哮樂”被製造出來。新古典主義是80年代爵士樂的主流風格,但還有新的爵士樂風會成為90年代的爵士樂風格,或許就是“後現代咆哮樂”(Post-Modern Bop),這就有待事實去驗證了。
  波薩諾瓦(Bossa Nova):提到波薩諾瓦,又要將爵士發展的里程又提前到“搖擺大樂隊”時代,“搖擺大樂隊”受到經濟蕭條而難以生存,實際上成為了“搖擺小樂隊”。“搖擺小樂隊”結合了諸如加力索(calypso)、曼波(mambo)、索沙(salsa)、恰恰(cha-cha-cha)等拉丁音樂音樂元素催生了“拉丁爵士”。波薩諾瓦改變了“拉丁爵士”中巴西風格的強烈節奏,用輕快自若的節奏與演唱引人入勝。波薩諾瓦的含義中,bossa為才華特殊的含義,nova為葡萄牙語,意為無拘無束。波薩諾瓦可以解釋為無拘無束有創意的爵士樂。 融合爵士(Fusion):60年代末,全球掀起搖滾浪潮,年輕人都癡迷搖滾樂,搖滾開始侵蝕爵士樂的領域。Miles Davis在其爵士越中加入了搖滾樂,產生了“融合爵士”。由於融合爵士同時吸收了爵士與搖滾的概念,所以也稱做“爵士搖滾”(Jazz rock)。融合爵士早期有2中形態,一種以歌唱為主,器樂部分以管樂來即興演奏,另一種是以純樂器作為演奏單位,加入爵士曲風。
  方克(Funk):一種結合現代爵士樂與早期黑人音樂形式,如福音音樂、藍調等樂風。
  後波譜(Post-modern Bop):80年代爵士樂的發展又一次開始衰退,爵士樂手開始重新回到過去來吸收創作靈感和找尋創作題材。在此種回歸風潮下,Wynton Marsalis創造出以比波譜為基調,有新奧爾良爵士、搖擺樂、靈魂樂色彩,高度強調演奏技巧與典雅演奏旋律的樂風,這類風格被定義為“後波譜”。後波譜可以說是比波譜與自由爵士的再度流行。
  酸爵士(Acid Jazz):酸爵士于80年代誕生於英國倫敦舞廳,是一種動感而流暢的音樂,形成的主要目的就是將爵士樂與商業結合,以打開爵士樂市場,讓更多的人喜歡爵士樂。酸爵士柔合了60年代到70年代的方克爵士、嘻哈樂、安魂音樂,內容有點迷幻,有點hip-hop。
  現代爵士(Modern Jazz):多半是用來形容40年代初期至60年代中期的爵士樂風格,但不包括自由爵士在內。

【唱片廠牌】
  起源於19世紀末的爵士樂至今已有超過百年的歷史,而隨著世界唱片工業的發展,一個個各具特色的爵士樂唱片廠牌也先後湧現,為一代代爵士樂迷們奉獻了無數的精神食糧。通過掌握各唱片廠牌不同的定位與出品風格來甄選市售的爵士樂唱片以滿足自己個性化的聆樂需求,是爵士樂迷們不可不做的一門“功課”。在這裡,就向讀者朋友們推薦一些值得關注的爵士樂唱片廠牌:
  VERVE
  “VERVE”一詞的意思即是“神韻”。這家老牌美國唱片公司公認的創辦時間是1944年7月,創辦人是前米高梅影業公司的電影剪輯師諾爾曼•格蘭茲(NORMAN GRANZ,已於去年11月底在瑞士日內瓦去世,享年83歲),實際上在1956年之前唱片界還沒有“VERVE”這個名字,但還在20世紀30年代末期的時候諾爾曼•格蘭茲就已經邀請爵士樂手錄過唱片。1944年7月2日這一天,諾爾曼•格蘭茲成功地在洛杉磯策劃舉辦了JATP也就是“爵士樂走進洛杉磯愛樂大會堂”(JAZZ AT THE PHILHARMONIC)系列音樂會,反響空前,全國性的電臺轉播使諾爾曼•格蘭茲本人和JATP一起譽滿全美,而作為當時一種極具冒險性的嘗試,諾爾曼•格蘭茲在系列音樂會現場錄下了爵士大師們演出的實況,並在1946年開始發行這種LIVE版唱片。這種在唱片史上具有開創性的LIVE版唱片問世後很受大眾歡迎,而在1956年,傑出的爵士女歌手、後來被譽為“爵士第一夫人”的艾拉•費茨傑拉德(ELLA FITZGERALD)的加盟也促成了VERVE公司的正式成立。
  經過近60年的發展變遷,如今隸屬於環球音樂集團的VERVE已經成為世界上歷史最悠久、聲名最卓著、簽約音樂家陣容最強大、出品最豐富、附屬子廠牌最多、影響最大的爵士樂唱片公司之一,艾拉•費茨傑拉德、“公爵”艾靈頓(DUKE ELLINGTON)、斯坦•蓋茨(STAN GETZ)、約翰尼•霍吉斯(JOHNNY HODGES)、查理•派克(CHARLIE PARKER)、吉爾•伊文斯(GIL EVANS)、比爾•伊文斯(BILL EVANS)、班•威伯斯特(BEN WEBSTER)、威斯•蒙哥馬利(WES MONTGOMERY)、肯尼•巴瑞爾(KENNY BURRELL)、安東尼奧•卡洛斯•喬賓(ANTONIO CARLOS JOBIM)、吉爾伯托夫婦、雪麗•霍恩(SHIRLEY HORN)、艾比•林肯(ABBEY LINCOLN)、喬•亨德森(JOE HENDERSON)、路易士•阿姆斯壯(LOUIS ARMSTRONG)、“加農炮”艾德利(CANNONBALL ADDERLEY)、切特•貝克(CHET BAKER)、迪茲•吉爾斯皮(DIZZY GILLESPIE)、李斯特•楊(LESTER YOUNG)、阿特•波特(ART PORTER)、貝蒂•卡特(BETTY CARTER)、奧尼特•柯爾曼(ORNETTE COLEMAN)、比莉•哈樂黛(BILLY HOLIDAY)、薩拉•沃恩(SARAH VAUGHAN)、迪•迪•布裡奇沃特(DEE DEE BRIDGEWATER)等等爵士音樂史上或健在或已故的最傑出的大師們都在VERVE留下了經典珍貴的錄音,而經過一系列的購並運作,JMT、MPS、I.E.MUSIC、ANTILLES、EMARCY、AMADEO、IMPULSE和GRP等出品各具特色的爵士樂廠牌如今也都齊聚在VERVE音樂集團(VERVE MUSIC GROUP)旗下,鼎盛之勢無與倫比。
  VERVE唱片本牌的出品風格也經歷了從單純傳統爵士樂派到現代與傳統各種爵士流派相融合的風格演變過程,如今的VERVE唱片,從新奧爾良爵士、搖擺樂、波普爵士、清涼爵士、西岸爵士、自由爵士、拉丁爵士、酸性爵士到融合爵士應有盡有,而且很可能找得到您所想得到的任何爵士名家的錄音專輯。而且,近年來,VERVE出版了一些CD系列,如“MASTER EDITION大師名版”系列(高級紙卡環保包裝)、“VERVE成立50周年名演” 系列、“JAZZ MASTERS爵士大師”系列、“《重拍》雜誌評選五星”系列、“THE SOUL JAZZ靈魂爵士”系列、“ULTIMATE極品”系列、“SONGBOOK歌本”系列、“MINHA HISTORIA巴西風情”系列、“VEE精銳”系列、“JAZZ ’ROUND MIDNIGHT午夜爵士”系列等,精心策劃,定位靈活,針對不同口味的爵士樂迷甚至初入門者推出。不管您是哪個爵士樂派、哪個爵士音樂家的擁護者,也許都能從VERVE唱片中找到您所需要的東西。
  在VERVE的子廠牌中,應該特別留意GRP。
  GRP
  全稱為“GRUSIN ROSEN PRODUCTIONS ”,意即“格魯辛與羅森製作公司”,1982年由著名爵士鋼琴家、作曲家、音樂製作人戴夫•格魯辛(DAVE GRUSIN)和爵士鼓手拉裡•羅森(LARRY ROSEN)共同創立。GRP原隸屬於美國MCA集團,“環球”與“寶麗金”兩大集團合併成立環球音樂集團後,GRP被劃歸環球音樂集團下屬的VERVE音樂集團,成為VERVE的一個子廠牌。
  GRP素以製作出版現代融合爵士樂唱片而著名,走的是SMOOTH JAZZ路線,偶爾也有一些傳統爵士樂(如搖擺樂)唱片問世,而戴夫•格魯辛自己創作和演錄的不少個人專輯以及電影音樂唱片都稱得上是GRP出品中的上上之選。與GRP合作過的爵士音樂家除了戴夫•格魯辛自己,還有齊克•柯裡、李•裡特納(LEE RITENOUR)、拉裡•卡頓(LARRY CARLTON)、湯姆•斯科特(TOM SCOTT)、邁克爾•布瑞克(MICHAEL BRECKER)、蓋瑞•伯頓(GARY BURTON)和“紐約之聲”(NEW YORK VOICES)樂團、“黃夾克”(YELLOW JACKETS)樂團等。
  BLUE NOTE “BLUE NOTE”即“藍色音符”之意。由阿爾弗雷德•萊昂(ALFRED LION)創立於1939年的美國BLUE NOTE唱片公司無疑比VERVE要更“年長”一些,以錄製出版爵士樂唱片為主,同時也出版一些藍調布魯斯唱片,現在隸屬於EMI國際唱片集團旗下的CAPITAL唱片公司。
  1953年,錄音高手魯迪•馮•格爾德(RUDY VAN GELDER)的加盟使BLUE NOTE在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留下了大量優秀的錄音,而1956年優秀封面設計師瑞德•邁爾斯(REID MILES)的加入使得BLUE NOTE的唱片在好聽的同時還非常好看,幾乎每一張唱片的封套都稱得上是精美的藝術品。毫無疑問,在那個時代錄製出版的唱片至今仍是BLUE NOTE的60多年歷史上最可寶貴的財富,“公爵”艾靈頓、路易士•阿姆斯壯、“加農炮”艾德利、切特•貝克、“伯爵”貝西(COUNT BASIE)、阿特•布萊基(ART BLAKEY)、肯尼•巴瑞爾、唐納德•伯德(DONALD BYRD)、約翰•柯川(JOHN COLTRANE)、巴德•鮑威爾(BUD POWELL)、比爾•伊文斯、奈特•金•科爾(NAT KING COLE)、齊克•柯裡(CHICK COREA)、貝蒂•卡特、郎恩•卡特(RON CARTER)、保羅•錢伯斯(PAUL CHAMBERS)、邁爾斯•大衛斯(MILES DAVIS)、埃裡克•多爾菲(ERIC DORPHY)、吉姆•霍爾(JIM HALL)、艾拉•費茨傑拉德、約翰尼•格裡芬(JOHNNY GRIFFIN)、本尼•古德曼(BENNY GOODMAN)、迪克斯特•戈登(DEXTER GORDON)、赫比•漢柯克(HERBIE HANCOCK)、米爾特•傑克遜(MILT JACKSON)、佩姬•李(PEGGY LEE)、塞洛尼斯•孟克(THELONIOUS MONK)、查理•派克、桑尼•羅林斯(SONNY ROLLINS)等等青史留名的爵士樂大師在BLUE NOTE留下的錄音一直是爵士樂迷們孜孜以求的寶貝。現在的BLUE NOTE依然保持著旺盛的活力,出品種類繁多,但在定位上與VERVE略有不同,對於融合爵士、酸性爵士甚至瘋克爵士,它要比VERVE更重視一些。
  另外,還有一點與VERVE不同的是,BLUE NOTE擁有自己的爵士樂演出場地,那就是1981年創建、位於紐約格林威治村的BLUE NOTE爵士俱樂部。20多年來,在BLUE NOTE俱樂部演出過的爵士樂大師不勝枚舉,那兒已經成為享譽世界的爵士樂勝境。如果哪位朋友有機會去紐約,可不要忘了去BLUE NOTE JAZZ CLUB去坐坐(我沒去過)!
  FANTASY
  FANTASY也是一個歷史超過半個世紀的老牌爵士樂唱片公司,1949年由威斯(WEISS)兄弟創立于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柏克利。在創立之後的頭十幾年,雖然FANTASY也陸陸續續地推出了不少的爵士樂唱片,但是因為威斯兄弟並沒有把心思都放在爵士樂上面,所以FANTASY並沒有馬上成為爵士樂的顯赫廠牌,反而倒是培養出了一支在搖滾音樂史上有著重要地位的樂團——C.C.R.即“清水復興”。到了1964年,索爾•羅恩茨(SAUL ROENTZ)從威斯兄弟手中買下FANTASY,並且從70年代開始陸續並購了幾個在爵士音樂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唱片廠牌,從而發展成為一個規模很大的爵士樂唱片集團。美國最權威的爵士樂雜誌《重拍》(“DOWN BEAT”)曾經給FANTASY下了一個定義,那就是“FANTASY——一個爵士樂的傳奇廠牌”(“FANTASY——A LEGENDARY LABEL OF JAZZ”),可見FANTASY的口碑實在不錯!
  現將FANTASY的5個子廠牌簡介如下:
  PRESTIGE 1949年由鮑勃•韋恩斯托克(BOB WEINSTOCK)創立於紐約,從公司成立一直到1971年被FANTASY收購為止,22年的時間裡,PRESTIGE積累了數量極為驚人的爵士樂錄音,堪稱是爵士音樂史上的經典瑰寶。它的錄音涵蓋了主流爵士、清涼爵士和硬波普爵士三大樂派,完整記錄了50年代到70年代爵士樂如狂飆突進般的發展過程,當時像邁爾斯•大衛斯、約翰•柯川、塞洛尼斯•孟克、桑尼•羅林斯這樣活躍在爵士樂壇的重要人物都在PRESTIGE留下了許多寶貴的經典錄音。
  RIVERSIDE 1953年由小比爾•格勞爾(BILL GRAUER JR.)和歐林•基普紐斯(ORRIN KEEPNEWS)創立於紐約,最初是通過購買其它公司的母帶翻制出版唱片,1954年開始自行錄音,是當時最重要的爵士唱片廠牌之一,塞洛尼斯•孟克、約翰尼•格裡芬、比爾•伊文斯、威斯•蒙哥馬利、“加農炮”艾德利和巴瑞•哈裡斯(BARRY HARRIS)都在RIVERSIDE留下過極佳的錄音。RIVERSIDE於1964年倒閉,它的很多珍貴的歷史錄音一直到70年代中期才由FANTASY整理出版。
  MILESTONE 1966年由前RIVERSIDE的老闆之一歐林•基普紐斯創立於紐約。李•柯尼茲(LEE KONITZ)、麥考伊•泰勒(MCCOY TYNER)和桑尼•羅林斯等人曾為它錄音。
  CONTEMPORARY 早年是美國西海岸最活躍的爵士唱片廠牌之一,1951年由李斯特•柯尼格(LESTER KOENIG)創立,出版的爵士樂豐富多樣,現代爵士是它的出版重點。
  PABLO 1973年由VERVE的老闆諾爾曼•格蘭茲創立於洛杉磯,由西班牙畫家畢卡索(PABLO PICCASO)的名字而得名。PABLO的運作一直沿襲VERVE的模式,奧斯卡•彼得森(OSCAR PETERSON)、“伯爵”貝西、喬•帕斯(JOE PASS)和艾拉•費茨傑拉德的錄音占了PABLO唱片的大部分,到上個世紀80年代末期,PABLO和它的附屬廠牌PABLO LIVE、PABLO TODAY一共發行了數百張專輯,雖然大部分是全新錄音,但仍有許多唱片獲得了廣泛好評。1987年,移居瑞士的諾爾曼•格蘭茲把PABLO賣給了FANTASY。
  COLUMBIA JAZZ 美國哥倫比亞廣播網(CBS)是20世紀美國與世界歷史的見證人,而原在其旗下的哥倫比亞唱片公司所製作出版的大量唱片也是20世紀美國與世界音樂的一個縮影,即使僅就爵士樂而言,哥倫比亞唱片公司所擁有的經典錄音數量之多也可以用“汗牛充棟”來形容!從20年代到40年代末,搖擺樂和“大樂團”的起起落落都被“哥倫比亞”忠實記錄,錄音之多之精無與倫比;從“公爵”艾靈頓到“伯爵”貝西,從塞洛尼斯•孟克到邁爾斯•大衛斯,許許多多爵士宗師都在“哥倫比亞”留下了寶貴的早期聲音。80年代初哥倫比亞唱片公司被日本索尼公司購並後,又以“CBS”為商標出版了包括爵士樂在內的大量唱片,而近年來更是力推“COLUMBIA JAZZ”廠牌,頻頻以多碟套裝精選的方式出版自己擁有的爵士大師經典錄音,如邁爾斯•大衛斯套裝精選CD,就將邁爾斯在“哥倫比亞”的經典錄音盡收無遺,成為爵士樂迷們的收藏佳選。如果您想找上個世紀上半葉某位爵士大師的早期錄音,也許還只能在“COLUMBIA JAZZ”的唱片裡找到呢!
  TELARC JAZZ 是美國TELARC唱片公司的一個子廠牌。TELARC於1973年由傑克•雷納(JACK REINER)和羅伯特•伍茲(ROBERT WOODS)創立於美國俄亥俄州克利夫蘭市,早年一直以錄製出版古典音樂、美國現代作品和發燒音效唱片為主,後來才推出了專門的爵士樂子廠牌“TELARC JAZZ”和藍調布魯斯子廠牌“TELARC BLUES”,受到廣大爵士與藍調樂迷的歡迎,而它本身最為人稱道的高超錄音水準以及在數位音訊科技方面的前瞻性又使它出品的爵士樂唱片有著不同於VERVE、BLUE NOTE等歷史比它久得多的爵士唱片老牌的鮮明特色。雷•布朗、奧斯卡•彼得森、約翰•克雷登(JOHN CLAYTON)、蒙蒂•亞歷山大(MONTY ALEXANDER)、本尼•格林(BENNY GREEN)等老、中、青3代爵士名家都在TELARC錄製過唱片。 目前TELARC JAZZ的出品中除了普通20比特CD,還有不少SACD和DVD-AUDIO這樣的高格式唱片,甚至很多品種同時推出了普通CD、SACD和DVD-AUDIO這3種版本供消費者挑選。在整體錄音品質上,TELARC JAZZ應該算是本文介紹的所有爵士唱片廠牌中最好的。 現在同屬於TELARC旗下的爵士廠牌還有去年剛剛被TELARC購並的HEADS UP。
  HEADS UP 美國的HEADS UP雖然是個很小的獨立唱片公司,卻一直堅持著現代爵士路線,在爵士樂迷中有著很好的口碑,著名黑人爵士鍵盤手兼歌手喬•麥克布萊德(JOE MCBRIDE)名噪一時的靚碟《獻給明天的禮物》(“A GIFT FOR TOMORROW”,編號HUCD 3025)和《開啟你心靈的鑰匙》(“KEYS TO YOUR HEART”,編號HUCD 3035)即是HEADS UP錄製的。目前HEADS UP的簽約音樂家有喬•麥克布萊德、爵士電貝司手傑拉德•衛斯理(GERALD VEASLEY)、拉丁爵士五重奏SPYRO GYRA、古巴爵士樂團“加勒比計畫”(THE CARIBBEAN JAZZ PROJECT)、南非爵士樂團SMOOTH AFRICA等,製作出版的唱片絕大部分是採取ENHANCED CD格式,也就是說這些CD的內容分為兩個部分,主要部分自然就是CD通用的PCM音訊資訊(即樂曲錄音),而次要部分則相當於一張CD-ROM,將相關音樂家或樂團的簡介、音樂錄影、訪談錄影、照片甚至樂譜等資料囊括其中,CD的擁有者可以借此瞭解音樂家和樂曲的大致情況,得到自己感興趣的資料。
  ENJA 1971年由德國爵士樂迷馬提亞斯•溫克爾曼(MATTHIAS WINCKELMANN)和霍爾斯特•威伯(HORST WEBER)創立於慕尼克,是歐洲爵士唱片廠牌中最有代表性的一個。31年來,ENJA既延續精緻的美國爵士樂傳統,又秉承國際化的音樂理念,在當代爵士新人的發掘、亞歐爵士音樂家的交流以及多種民族音樂色彩的融合等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出品從傳統到現代涵蓋了很多爵士樂派,品位獨特,眼光獨到。 1931年中,ENJA已出版包括吉爾•伊文斯、切特•貝克、齊克•柯裡、麥考伊•泰勒、克拉克•泰瑞(CLARK TERRY)、塞瑟•泰勒(CECIL TAYLOR)、亞瑟•泰勒(ARTHUR TAYLOR)、查理斯•明格斯(CHARLES MINGUS)、艾比•林肯、李•柯尼茲、戴夫•荷蘭(DAVE HOLLAND)、喬•亨德森、柯爾曼•霍金斯(COLEMAN HAWKINS)、迪茲•吉爾斯皮、湯米•弗拉納根(TOMMY FLANAGAN)和埃裡克•多爾菲等一流爵士音樂家的錄音在內的近600種爵士樂唱片。ENJA早年的大部分唱片都是在德國製作,找的都是巡演到德國的美國樂隊,而近年來ENJA已經把它的錄音基地遷移到了美國紐約。不過,在根本意義上ENJA仍然是一個歐洲廠牌,而且是一個相當繁盛的爵士廠牌。
  ECM 全稱為“EDITIONS OF CONTEMPORARY MUSIC”(意即“當代音樂版”),1969年由曼弗雷德•艾瑟爾(MANFRED EICHER)創立於德國。ECM並不是一個純粹的爵士廠牌,它以錄製出版實驗性較強的爵士樂為主,甚至還出版現代音樂唱片。ECM的唱片融合了世界各地的音樂元素,錄音樂手都是曼弗雷德•艾瑟爾親自走訪世界各地而尋找到的。在唱片的錄製環節,ECM有個做法很獨特,那就是它的大部分唱片都在挪威首都奧斯陸錄製,因為曼弗雷德認為“寒冷能促進音樂的純淨澄明”。ECM不僅為北歐音樂家提供了舞臺,也為美國樂手提供了在歐洲自由表達的園地。
  先後與ECM簽約的音樂家有凱斯•加瑞特(KEITH JARRETT)、讓•加巴瑞克(JAN GARBAREK)、保羅•馬田(PAUL MOTIAN)、派特•麥西尼(PAT METHENY)、斯蒂夫•斯瓦洛(STEVE SWALLOW)等,其中以凱斯•加瑞特在ECM演錄的唱片最多,名碟迭出,令人矚目。 ECM的藝術品位和錄音品質一直為人讚賞,目前在出版CD的同時仍用心製作推出LP黑膠碟。
  TBM 全稱為“THREE BLIND MICE”,意即“三盲鼠”,1970年由藤井武延與神成芳彥(錄音師)創立於日本,以為日本爵士音樂家錄製音質優異的爵士樂唱片著稱,曾為山本剛、鈴木勳、細川綾子等錄製過不少專輯,其出品在爵士樂迷和“發燒友”中都頗有口碑。近年來,TBM大量採用JVC開發的XRCD系列技術,所有出品皆為XRCD製品,深受樂迷歡迎。
  GML 全稱為“GOLD MASTAFON LABO”,是著名的日本爵士廠牌,由日本爵士名家、鐵琴手兼薩克斯手增田一郎創立,既出版日本爵士音樂家的專輯,又自行錄製或者翻制再版北美爵士名家的唱片。與GML合作過的美國爵士名家有米爾特•傑克遜、雷•布朗、約翰•克雷登(JOHN CLAYTON)、安妮塔•奧黛(ANITA ’O DAY)、鮑勃•克蘭肖(BOB CRANSHAW)、本尼•格林(BENNY GREEN)等人。GML是個獨立小公司,每年出品量很少,早年完全以24K純金鍍膜壓碟,近幾年也加入XRCD陣營,出品幾乎都是XRCD製品。無論從音樂價值、演繹水準還是製作品質來說,GML的出品都是相當值得重視的!

【北京國際爵士音樂節】
  爵士音樂節向來是爵士音樂家們進行跨大洲、跨國度、跨民族交流的重要管道,像瑞士蒙特雷克斯爵士音樂節、日本爵士音樂節這樣的音樂盛事一直是全世界爵士人都積極參加的。隨著爵士樂在古老的中國生根發芽、傳播發展,北京國際爵士音樂節也就應運而生了!
  北京國際爵士音樂節(正式名稱應該叫做“北京國際爵士樂集萃”)於1993年由德國友人、爵士樂愛好者霍吾道(UDO HOFFMAN)先生倡議發起創辦,德國歌德學會北京分會參與了大量前期工作,而北京伊人文化交流中心則一直擔任每一屆音樂節的全盤運作工作。北京國際爵士音樂節是一年一度的爵士樂盛事,在每年11月中旬舉辦,從1993年至今,除2000年度因為主辦者之間產生矛盾而停辦一屆以外,已經總共舉辦了8屆,可說是一屆比一屆成功,一屆比一屆影響大!音樂節以高品質、獨創性、新創意、多樣性與個性化為原則,參演的爵士音樂家和樂團分別來自北美、歐洲以及日本、韓國、中國內地與香港,演奏的音樂幾乎囊括了爵士樂歷史上所有的風格和流派。先後應邀在北京國際爵士音樂節上演出的爵士名家、名團包括保羅•馬田、戴夫•荷蘭(DAVE HOLLAND,低音提琴手)、尼爾斯—亨寧•奧斯蒂德•彼得森(NIELS —HENNING ORSTED PEDERSON)、貝蒂•卡特(BETTY CARTER,女歌手)、戴安娜•瑞夫斯(DIANA REEVES,女歌手)、卡珊朵拉•威爾森(CASSANDRA WILSON)、邁克爾•布瑞克與蘭迪•布瑞克兄弟樂隊、大衛•桑切茲(DAVID SANCHEZ,次中音薩克斯手)、小哈裡•康尼克(HARRY CONNICK JR.)、李敬子(日本女歌手)、鄭健良(韓國鋼琴家)、包以正(中國香港爵士吉他手)、詹姆斯•牛頓(JAMES NEWTON)、約翰•帕賽爾(JOHN PURCELL)、桑迪•德布裡亞諾(SANTI DEBRIANO)、喬治•路易士(GEORGE LEWIS)、霍華德•詹森(OWARD JOHNSON)、安東尼•柯克斯(ANTHONY COX)、大衛•弗蘭德曼(DAVID FRIENDMAN)、約翰•泰勒(JOHN TAYLOR)、約翰•瑟曼(JOHN SURMAN)、托尼•奧克斯利(TONY OXLEY)、金哥•貝茨(DJANGO BATES)、金裡奇•特洛維西(GIANLUIGI TROVESI)、皮諾•米納弗拉(PINO MINAFRA)、恩裡克•拉瓦(ENRICO RAVA)以及喬•桑帕(JOE SAMPLE)“爵士十字軍”樂團、德國北德電臺大樂團(THE NDR BIG BAND)、“新叢林”管弦樂隊(THE NEW JUNGLE ORCHESTRA)、印度-瑞典“明塔”樂隊、邁克爾•懷特(MICHAEL WHITE)的“生來自由”樂隊(ORIGINAL LIBERTY JAZZ BAND)、“爵士行者”(THE JAZZ PASSENGERS)樂隊等。另外,音樂節每年都有幾支本地樂隊參演,如劉元樂隊、“廣角”樂隊(現已解散)、“天場”樂隊(現已解散),以及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樂團“金號角”爵士樂隊。
  北京國際爵士音樂節既向中國爵士樂迷集中展示了當代世界爵士樂壇的風貌,又給中外音樂家提供了進行交流合作的機會。有一些“東西合作”的計畫已經被證明是很有成效的:義大利爵士小號手恩裡克•拉瓦在1996年北京國際爵士音樂節期間曾經有個“卡門計畫”,是率領他的樂隊與頗有創新精神的中國音樂家葉小鋼的“日蝕”合奏團同台演出,結果是大獲成功;立陶宛爵士鼓手弗拉基米爾•塔拉索夫(ULADIMIR TARASOV)和北京一支打擊樂組合曾多次同台演出,演出內容從創作到編配都新意盎然;中國民族吹管名家張維良(兼擅笛、簫、塤)曾與北歐一支爵士樂團合作演奏原創作品,獲得國內外評論界的一致好評。
  如今,只要看看北京有那麼多的地方能聽到爵士樂,演奏爵士樂的酒吧和俱樂部越來越多,就能證明爵士樂這種生氣勃勃的藝術已經在中國找到了一個“家”。為了更好地向全中國輻射,除了以北京為中心舞臺,北京國際爵士音樂節還曾移師上海、廣州、深圳、大連、成都、杭州、寧波、溫州等城市舉辦爵士音樂會,在爵士樂的普及方面做了很多富有意義的工作。一些國際著名的爵士樂媒體如《重拍》(DOWN BEAT)雜誌、黑色娛樂爵士樂電視臺對北京國際爵士音樂節很是關注,每逢音樂節期間都對其中的演出活動進行重點報導。依我個人估計,倘若假以時日,北京國際爵士音樂節應該能夠成為亞洲最好的爵士音樂節。
  第一張爵士樂唱片
  “Creo1e爵士樂團”於1923年開始灌制唱片,雖然這不是第一支灌制唱片的新奧爾良黑人樂團,但卻是最好。他們的唱片在全國廣為發行,樂團對於其它樂手的影響也是巨大的。在此兩年前,長號手Kid Ory(1886—1973)的“陽光管弦樂團”(Sunshine Orchestra)成為第一個灌制爵士樂唱片的樂團,但是他們是在一家不起眼的加利福尼亞公司灌制的,該公司不久破產,他們的唱片因此很少被人聽到。
  也是在1923年,“新輿爾良節奏之王”(New Orleans Rhythm Kings)——一支活躍在芝加哥的白人樂團開始錄製唱片。這支樂團在音樂上遠比以前的“Original Dixieland爵士樂團”複雜。在一次錄音中,他們聘用了來自新奧爾良的著名的鋼琴手兼作曲家綽號為“果凍卷”(Jelly Roll)的Ferdinand Morton。同年,Ferdinand Morton也開始了自己唱片的錄製。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LTEAM我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