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響樂
  

 

目錄
交響樂
什麼是交響音樂
交響音樂的起源與發展
交響樂隊常識
  

交響樂
  交響樂(SYMPHONY)又稱交響曲。人們常把它比喻為“音樂王國的神聖殿堂”。它是交響音樂中最具有代表意義的,也可以說,它是採用大型管弦樂隊演奏的鳴奏曲(奏鳴—交響套曲)。

什麼是交響音樂
  交響音樂不是一種特定的體裁名稱,而是一類器樂體裁的總稱。這類體裁的共同特徵是:
  1、由大型的管弦樂隊演奏;
  2、音樂內涵深刻,具有戲劇性、史詩性、悲劇性、英雄性,或者音樂格調莊重,具有敘事性、描寫性、抒情性、風俗性等;
  3、有較嚴謹的結構和豐富的表現手段。
  按照約定俗成的慣例,交響音樂主要是指交響曲、協奏曲、樂隊組曲、序曲和交響詩五種體裁。但其範疇也時常擴展到一些各具特色的管弦樂曲,如交響樂隊演奏的幻想曲、隨想曲、狂想曲、敘事曲、進行曲、變奏曲和舞曲等。此外,交響音樂還包括標題管弦樂曲,如中國作曲家鄭路、馬洪業的《北京喜訊到邊寨》等。

交響音樂的起源與發展
  法國大文豪羅曼-羅蘭說:“藝術中沒有進步的概念,因為不管我們回頭看多遠,都會發現前人已經達到了完美的境界……。假如有人認為幾個世紀的努力已經使我們進一步接近完美,那將是荒謬可笑的……。”
  交響音樂的起源可以追述到十分遙遠的歷史長河中。它的名稱源于古希臘,是當時“和音”和“和諧”兩個詞的總稱。到了古羅馬時期,它就演變成為泛指一切器樂合奏曲和重奏曲的代稱。15、16世紀,也就是歐洲的文藝復興時期,交響樂這一名稱被當作了一切和聲性質的、多音響器樂曲的標誌。而到了巴羅克音樂的初期,它又主要指歌劇、神劇和清唱劇等作品中的序曲及間奏曲。18 世紀初期,音樂藝術在歐洲得到了迅猛的發展,隨著歐洲產業革命的進程,音樂藝術也開始逐步地走向平民化和社會化。在這個時期中,交響樂作為一種獨立的藝術形式,其規模和形式都慢慢有了明確的含義。當時的義大利歌劇序曲,以它特有的“快——慢——快”三個段落而成為了古典交響樂的基本雛形。到了18 世紀中葉,德國曼海姆(德國南部的文化中心)樂派的作曲家們,以一系列積極而富有創新性的創作,使交響樂的基本形式得以進一步的完善。1740年奧地利作曲家蒙恩(1717--1750),第一次在慢板樂章和快板樂章之間,加進了小步舞曲(注:法國一種三拍子的舞曲)樂章(第三樂章),這種四個樂章的套曲形式,漸漸演變成了古典交響曲的固定形式。四個樂章是這樣佈局的:
  第一樂章——奏鳴曲式(注:它是古典音樂作品的一種基本曲式,無論是奏鳴曲、交響曲、協奏曲和重奏曲中的重要樂章,都得用它。)它包括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呈示部)有兩個主題——正主題(第一主題)、副主題(第二主題),這兩個主題往往形成強烈的對比。比如,正主題是衝突性的、戲劇性的,副主題可以是抒情性的、歌唱性的。也有的奏鳴曲裡面,這兩個主題是相輔相成的,都是歌唱性的。
  第二部分:(展開部)就是把呈示部的主題進行不斷地分裂 、模進,在配器、節奏、力度和調性各個方面進行對比和展開。
  第三部分:(再現部)再現呈示部的兩個主題,調性上有嚴格的關係,比如在呈示部裡,主部的主題是主調(C大調),副部的主題是屬調(G大調),而在再現部裡,副部的主題也要回到主調(C大調)上。奏鳴曲式通常開始有一個引子或者序奏,結束有尾聲。這樣的曲式常常表現宏大的構思,反映深刻的哲理,當然也有非常強烈的抒情性和描寫性。
  第二樂章——行板或慢板。抒情的、以歌唱性音樂見長。
  第三樂章——小步舞曲。它們是輕快、幽默、典雅和風趣的。
  第四樂章——終曲。它通常是快板,經常採用迴旋曲式(A+B+A+C+A)或者迴旋奏鳴曲式。(所謂的迴旋奏鳴曲式和奏鳴曲式不同的地方,就在於呈示部中主題出現兩次,也就是主題 —— 副題——主題,然後是展開部、再現部)
  我們剛剛講的這種固定的形式,只是在古典交響樂時期,它是相對固定的。但是也有特殊的例子,比如:海頓就寫過六個樂章的交響曲。至於快、慢樂章之間的對比也會有變化,他寫了一部“告別交響曲”,就是以慢板結束的。至於樂章的多寡,作曲家們根據不同創作的要求,也有很多的變化,有三個樂章的,也有兩個樂章的,如大家熟悉的貝多芬的“田園交響曲”就有五個樂章、還有肖斯塔科維奇的“第十四交響曲”,多達十一個樂章。因此,交響曲的樂章構成和快慢樂章的對比並不是一成不變的。
  18 世紀中後期,維也納古典樂派的興起及一些天才作曲家的偉大創作,使得交響樂這一藝術形式發展到了全面成熟的階段。在這裡我們首先提到的就是奧地利作曲家海頓。他一生共創作了120多部交響樂。他在交響樂藝術上的貢獻是——完整而嚴謹的確立了交響樂的形式和規模,因此,他曾被人們譽為“交響樂之父”。他的藝術成就直接影響到了他的兩位後人——莫札特和貝多芬。而交響樂的形式、規模、內涵等等,都是在這後兩位作曲家的創作中得到真正的成熟和完善的。
  莫札特一生創作了41部交響樂,他的交響樂較之海頓的交響樂不論是在形式的完整、內涵的豐富和思想的深刻等方面都有著大幅度的提高。他以其天才的神來之筆,為交響樂這一獨立的器樂形式,注入了一種全新的活力。他最後的三大交響曲——《降E大調第三十九交響曲》、《g小調第四十交響曲》及《C大調第四十一交響曲(朱庇特)》,則是他全部交響樂創作的頂峰。這三部交響曲集天才的音樂性、豐富的思想性和新穎的創造性,成為古典交響樂創作中的光輝典範。
  貝多芬這位被後人尊稱為“樂聖”的天才人物,在其短短幾十年的創作中,將交響樂的創作成果,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世界交響音樂藝術史上,他的創作被認為是一個極其重要的里程碑。而他的作品則是跨越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之間的承上啟下的傑出典範。
  羅曼-羅蘭曾稱讚貝多芬是:“法國大革命和拿破崙帝國時期最偉大的音樂詩人,是最生動地描繪了拿破崙時期的暴風驟雨的藝術家;他的描繪包括人民的苦難、悲傷;戰爭的緊張以及自由精神那沉醉的狂歡。”
  貝多芬的交響樂較之海頓和莫札特的交響樂,形式更加嚴謹、內容更加豐富、技法更加嫺熟。而由為使人關注的是,他的交響樂思想性深刻、哲理性複雜,他第一次將交響樂具有了社會啟示性和鬥爭性的深刻內涵。他的交響樂創作成就在於建立在繼承基礎上的重大開創。如:在形式結構上,他擴大並完善了交響樂的組織框架——奏鳴曲式。同時,以動力更強的諧謔曲(注:也稱詼諧曲,她們大多是3拍子的,節奏活潑,速度較快,常有突發的強弱對比)取代了過於溫和的傳統小步舞曲,從而賦予交響樂以更加豐富的有機性。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為了達到表現社會性重大題材和人類鬥爭性及精神境界的目的,他將交響樂隊的編制擴充到了更加合理的程度。同時為了達到他的整體藝術構思,甚至將人聲增加了進去,在他的《第九交響曲》中,合唱隊演唱的“歡樂頌”揭示了一種無比崇高的精神境界。而這種巧妙的構思和大膽的實踐,則充分地說明了貝多芬作為一代交響樂宗師,所表現出的非凡魄力和傑出天才。
  我們通常把貝多芬的九部交響曲分為無標題和有標題的兩類,他的第一、第二、第四、第七和第八交響曲是無標題的;第三(英雄)、第五(命運)、第六(田園)和第九(合唱)是有標題的。他的這兩類交響曲形成了兩種創作路線,對後人的交響樂創作發生了深刻的影響。
  貝多芬在音調創作方面,給後來的交響樂創作也給予極大的影響。比如我們大家熟悉的第五(命運),是迄今為止最為簡短的主題,它只有四個音,而這個命運動機始終貫穿著四個樂章。
  另外,貝多芬完善和擴大了樂隊編制。在他的交響曲當中,我們發現他運用了海頓和莫札特時期不曾運用的樂器。比如說短笛、低音大管、長號和一些打擊樂器如三角鐵、大鑔、大鼓等等,更重要的是在他的第九交響曲中引用了人聲。我們面對貝多芬交響曲,讓我們感受最強烈的是貝多芬精神。
  貝多芬的座右銘是“通過苦難,走向歡樂;通過鬥爭,走向勝利。”他的音樂是面向全人類的,我們的時代現在仍然需要剛毅、英勇、勇往直前和百折不撓的貝多芬精神。
  18世紀晚期到19世紀早期,浪漫主義藝術思潮開始滲透到音樂領域當中。舒伯特帶有藝術歌曲交響化性質的《b小調(未完成)交響曲》,柏遼茲和李斯特的標題交響樂《幻想交響曲》和《但丁交響曲》,舒曼充滿詩意的《春天交響曲》,勃拉姆斯的四部充滿傳統精神但卻有浪漫主義內涵的交響曲,柴科夫斯基和德沃夏克帶有濃郁民族性的一系列交響曲,此外,聖桑、穆索爾斯基、裡姆斯基等作曲家們的各種交響樂作品,都是19世紀浪漫主義交響音樂創作的珍品。19世紀晚期,奧地利作曲家馬勒譜寫了十部交響曲,在這些交響曲中,他為了表現自己內心複雜的精神世界,而將交響樂的表現形式發展到了極限。如他的《第八交響曲》,被人們稱為“千人交響曲”。除去馬勒之外,在19世紀晚期,各國民族樂派的作曲家中,也有許多人應該被稱為交響樂大師。如芬蘭的西貝柳斯、捷克的雅那契克、俄羅斯的格拉祖諾夫和拉赫瑪尼諾夫等人的創作,都在某種程度上,為世界交響音樂藝術作出了傑出的貢獻。
  19世紀和20世紀相交之際,許多象徵著新時代藝術風格的思潮,開始越來越多地湧現出來。從德彪西(法)的印象主義、理查-施特勞斯(德)的後期浪漫主義和勳伯格(奧)的早期無調性技法,都滲透到交響樂的創作中,為20世紀五花八門的交響音樂創作奠定了基礎。在20世紀眾多的作曲家中,為交響樂及其它體裁的創作,做出傑出貢獻的人物數不勝數。其中影響最大的有俄國作曲家普羅柯菲耶夫、哈恰圖良、肖斯塔科維奇,英國作曲家布裡頓,匈牙利作曲家巴托克,美國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格什溫等等。他們所創作的交響曲、協奏曲、交響詩、狂想曲、隨想曲等許多作品,極大的豐富了世界交響音樂寶庫。並由此構成了20世紀交響音樂創作的重要篇章。
  交響音樂的產生和發展過程,是與人類社會文明的突飛猛進緊密相連的。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它的確是伴隨著整個人類社會的文化、經濟發展應運而生的。從發展的角度來看,在新世紀乃至將來更遠的時期中,它也必將作為高雅的文化藝術經典和豐富的精神食糧,為人類社會進步的發展和人民生活的精神需求,作出更大的貢獻。

交響樂隊常識
  1、 交響樂隊組成形式和形成過程
  交響樂隊的真正形成是在近幾百年內,嚴格來說就是在維也納古典樂派所興盛的時期。在這之前,交響樂隊的結構組成並不完善,還只是一些編制不全的管弦樂隊。如在海頓和莫札特的創作中,樂隊的編制和規模也僅僅限於室內樂特徵的小型樂隊。交響樂隊形式和編制是在貝多芬的創作中達到最終完善的。如在貝多芬交響樂的創作中,雙管或三管編制的交響樂隊得到了基本確定。後來,在整個19世紀早期到晚期的浪漫主義音樂全過程中,交響樂隊編制和組合形式又得到了進一步的完善。大型四管交響樂隊的出現和各種特性樂器的加入,更加豐富了交響樂隊的音響效果和藝術表現力。這些特徵在馬勒、理查-施特勞斯及20世紀現代作曲家普羅菲耶夫、肖斯塔科維奇和斯特拉文斯基等人的創作中體現的由為充分。
  2、交響樂隊的編制
  交響樂隊是音樂王國裡的器樂大家族,一般來說它分為五個器樂組:弦樂組、木管組、銅管組、打擊樂組和色彩樂器組。下面分組介紹各種樂器(它們都是從高音到低音的樂器):
  弦樂組: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倍大提琴。
  木管組:短笛、長笛、雙簧管、英國管、單簧管、大管。
  銅管組:小號、圓號、長號、低音號。
  打擊樂組:定音鼓、鑼、鑔、鈴鼓、三角鐵等。
  色彩樂器組:鋼琴、豎琴、木琴、鋁板鐘琴等。
  對於一些特殊曲目,還會加入其它的一些樂器,像嗩呐,喇叭,二胡等民族樂器
  由於交響樂隊採用了這麼多的樂器編制,所以它有著非常豐富的表現力。交響樂隊根據作品風格的需要,它又分為編制上的不同。如單管編制、雙管編制、三管編制、四管編制等等。
  發展歷史
  文藝復興時期就有了交響樂這個說法,但當時的含義和現在完全不一樣,當時的交響樂泛指的是一切多聲部的音樂。其中包括了聲樂和器樂。
  到了16至17世紀,交響樂用來稱呼歌劇和清唱劇中的序曲和間奏曲,這時聲樂已經排除在了交響樂的概念以外,“交響樂”從此成為了純粹的器樂曲。
  18世紀初,序曲和間奏曲開始脫離歌劇開始在音樂會上單獨演奏。這對交響樂的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義大利那不勒斯的作曲家斯卡拉蒂在自己的作品中為序曲奠定了“快板-慢板-快板(舞曲風格)”的三段體式,給後來的交響樂的樂章格式建立了最基本的格式。
  18世紀下半葉,德國的曼海姆樂派在序曲的創作中開創了主調音樂的手法,提高了樂器的表現能力和音樂的戲劇性,並在三段式序曲的基礎上增加了快板的終曲,就形成了四樂章器樂套曲的雛形。


 
 
後來的三位元音樂大師把古典交響樂發展到了最成熟的階段,他們是海頓、莫札特和貝多芬。這三位大師把維也納樂派和古典主義發展到了顛峰的狀態,也使得交響樂進入了自己的黃金時期。貝多芬更是把交響樂的內涵和思想性發展到了一個新的境界,現代意義上的交響樂概念就在這個時期形成了。
  之後歐洲的浪漫主義作曲家們在繼承了古典主義的精華後,將交響樂的內容、形、樂隊編制,乃至於標題,都進行了不同程度的創新。在這個時期,交響樂的形式更為自由,色彩更加豐富,表現手法也更多種多樣。
  進入20世紀後,交響樂仍然在不停的發展著,越來越多的新元素添加到交響樂中。氣勢恢弘,感情細膩,表現力無限豐富的交響樂仍然擁有大量堅定的愛好者。
  經典交響曲結構如下:
  第一樂章:奏鳴曲式,快板
  第二樂章:複三部曲式或變奏曲,慢板
  第三樂章:小步舞曲或者諧謔曲,中、快板
  第四樂章:奏鳴曲或迴旋曲式,快板
  演奏交響樂的樂隊是交響樂隊,每個國家乃至每個城市都以擁有一支水準精湛的交響樂隊而感到自豪。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LTEAM我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